近日,国际期货业协会(FIA)发布了2023年全球交易所期货期权交易量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衍生品交易总量达到1373亿份合约,比2022年增长64%。同时,这也是交易全球衍生品市场交易总量连续第六年创纪录。
在广州金控期货研究中心副总经理程小勇看来,2023年全球衍生品成交数据除成交量再创历史新高外,主要呈现出三点重要变化。一是期权成交量和持仓量增长远高于期货。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场内期权成交量较2022年急剧增长98.4%,同期期货成交量较2022年小幅下降0.7%;全球场内期权持仓量较2022年增长17.8%,同期期货持仓量较2022年增长8.2%。二是亚太地区期货及场内期权成交量继续引领全球的增长,2023年增速达到104.4%,亚太地区成交量的份额占比提升至75.4%,2022年的份额为60.4%,尤其是印度股指期权在该国牛市的驱动下增长异常迅猛,比2022年攀升153%。三是受全球利率波动剧烈影响,利率类期货及场内期权成交增速(42.4%)位居首位。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FIA总裁兼首席执行官Walt Lukken表示,主要是因为去年经济的不确定和市场的动荡导致机构投资者和生产企业对于衍生品市场对冲风险的需求有所提升。加之,2023年很多个人投资与印度股票期权市场类似的小型市场或小型合约,进一步支持全球衍生品交易量上行。
上海东亚期货首席经济学家景川表示,去年全球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使得宏观风险管理的需求激增,促进了市场的活跃。印度制造业带动了印度股市的持续上升,作为股市衍生品的股指期权也成为热点,极大地激发了市场的投资热情。也正因为如此,从各个交易所来看,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期货和场内期权成交增长最快,其次是巴西证券交易所和CME Group。
中国五大期货交易所排名有所变化,郑州商品交易所比2022年前进1名至第7名,大连商品交易所维持第9名,上海期货交易所排名从2022年的第12名升至第10名,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维持在第25名。广州期货交易所首次上榜,位居第29名。
对此,程小勇认为主要受五方面因素影响。一是郑商所纯碱等品种在2023年成交活跃,且新上市了期货及期权品种,使得成交排名有所靠前;二是上期所(包括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黑色和能源类商品在2023年成交活跃,且新上市了氧化铝、欧线指数等品种;三是广期所排名上榜,主要是工业硅和碳酸锂市场成交活跃,且同步上市期货及期权;四是中金所排名相对稳定,主要是股指和国债对冲需求相对旺盛;五是共性的原因,各大交易所推出各类服务实体企业的计划和方案,助力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升。
景川表示,去年广期所的工业硅以及碳酸锂新上市品种获得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成交活跃度显著提升,成为2023年较为抢眼的明星品种,对期货行业带来了明显的增量。而基于产业链产能以及产能利用率变化带来的风险管理和资产配置需求,极大地提升了部分品种活跃度,如纯碱和玻璃。就全球而言,厄尔尼诺天气对糖、棕榈油、天然橡胶、玉米以及大豆产量的影响也提升了这些品种的风险控制需求,加大了这些品种的活跃度。总体而言,由于全球经济的差异化加深,市场对于风险控制的需求得到了强化,促进了交易品种的活跃度。
至于2024年,考虑到地缘政治带来的风险大概率将持续加剧,加之年内还有空前数量的国家和地区将面临重要领导人的选举,而市场的监管政策也将在选举过程中有所改变。Walt Lukken表示,“明年同一时候,我们很可能会迎来衍生品市场交易量的又一破纪录数据。”
对此,景川表示认同。在他看来,一方面是全球经济的错配仍然将持续,另一方面,欧美经济由强转弱背景下,欧美央行的货币财政政策可能发生逆转,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的不安情绪,风险管理的需求凸显,而各国负债居高不下,流动性溢出的背景下,资金寻求全球宏观资产配置也将推高品种的活跃度。
另外,程小勇补充道,考虑到中国经济复苏可能助力国内商品价格出现阶段性上涨的机会,且商品之间分化加剧,企业风险管理需求还在增长,而场外衍生品规模的扩大也增加了场内期货期权对冲的需求,因此我国五大期货交易所对全球衍生品贡献还会保持较大的力度,尤其是很多新能源和新材料的上市会在能源转型中为更多的企业提供风险管理的工具。